讀到本書這一段時,感覺非常特別:一方面是這個「搞資料庫的」作者在本書中好多地方,用特別的講法切中程式設計的中心概念,相當引人反思:例如,他說:「如果用 C 和 Java 這種 procedural 語言寫程式,是叫使用者幫忙把事情做好,而 declarative 語言則是叫系統幫自己做事情 (SQL 也算是 declarative 語言,但這一般是指像 Prolog 的邏輯風格的語言,或是像 LISP 和 CLIPS 這種函數風格的語言) 。程序就是安排使用者去走哪些他們該走的流程。宣告式語言則是只把自己的函數寫好並擺著,等使用者他們需要的時候過來呼叫,系統就會動起來。另一方面,這本在 2000 年出版的書籍,主題是 Business Rule ,內容卻提到要將過去寫程式的思考方式做一層翻新。書中又隱約透露出,在電腦程式設計中, declarative 風格的語言向來不佔一席之地,而許多數學家和電腦理論家都努力推動這種程式語言,以及推動它們的實務工作。
(自訂標題) 寫程式:從「如何」到「什麼」
於是,一以貫之,歷史的走向全然遠離程序式、而趨於宣告式,也就是從「如何」到「什麼」。「如何」就是逐步說明該如何做工作;「什麼」就是說明該做什麼工作。那麼,為什麼這種趨勢是個大好消息?答案是:宣告式 (什麼) 意思就是要系統做事;程序式 (如何) 意思則是要使用者進行工作。用一句話解釋,就是:
宣告式比程序式更好!
所以,如果我們能把全部我們的程式工作都用程序式的,不是很好嗎?這樣的需求已經很多很多年前就是大家的目標了。 (如果時間沒更早,大家已經遠從 1970 年開始談論關於「完全可編譯並可執行的規範書」了。) 換句話說,如果我們能簡單地明確規定我們的程式,並讓系統把這些規格編譯成可執行碼呢,不是很棒嗎?
好,我們往下走,如以下所見。
那好處非常明顯:當然是生產力。工作更容易也更簡單地完成了。而且跟著有許多附帶的利益,特別包含了各種的獨立性。有一種令人熟悉的獨立性是「資料獨立性」,它使我們改變 (舉例是為了效率因素而改變) 資料實際儲存在磁碟的方式,而不必做哪些對應的動作,改變用到這些資料的程式。也有許多其他種類的獨立性,其中有些,在本書後段還會看到。所有獨立性的好處是,那使程式對某種改變免疫,特別是對某種商務上的改變更是這樣。這是好事,因為,如果們所知:生命中惟有一件恆定的事,就是改變。
但是,程式到底是什麼?很顯然,程式是某件商務功能的實現:例如,「添入一項訂購物品資料」、「刪除一項訂購物品資料」、「修改某項料件的庫存數目」。一般是程式都牽涉到三種元件:
- 展現方面的元件
- 資料庫方面的元件
- 由商務功能本身定義出來的元件
展現方面的元件是必須處理終端使用者介面的元件,包括工作有幫使用者顯示表單、從使用者接收所填的資料、顯示錯誤訊息、產生列印的輸出等等。資料庫方面的元件應該做粹取和更新資料庫的資料,以因應使用者的請求,以及因應使用者在表單的填入資料 (那些表單是與資料庫 server 互動的部份,又稱為 DBMS 、資料庫管理系統) 。最後,稱為「由商務功能本身定義出來的元件」可能要想成是專屬於應用程式的;那些是指定做真正處理的程式,被做出來要實現商務函數,或是,換句話說是有效地實作商務策略和實行的程式。
現在,這三項之中,前二項已經在某些重要時刻大量地自動化了。程式開發人員不再寫細微的程式碼來處理螢幕繪圖,或找到螢幕上的表單修改之處──只是呼叫內建的展現服務來搞定那些工作。同樣地,他們也不必寫細瑣的程式碼來管理磁碟裡的資料。他們只是呼叫某些資料庫服務來做好那些工作。但是第三個元件呢,由商務功能本身定義出來的元件,那些東西還是大部份用手工做到,意味了有人還是照樣寫一大堆程序式的程式。而且,當然啦,那就是個毛病了 ...... 是把第三元件自動化的時刻了!而那真的就是全部與「商務規則」相關的事:把商務處理工作自動化。
接下來的做個像在信封背面做分析那樣的粗略計算,可能對提供我們所談論的重點的一些想法有所幫助。典型的資料表可能需要五頁相關的程序式程式;標準資料庫 (不大的資料庫) 可能包含 100 張資料表;好的程式刻工手可能每天可以產生一頁程式碼。淨額是: 500 人日 (譯註:人日是單位詞。《人月神話》也提到這樣的單位,將人力數目和工作時間的乘積當做計量單位。) 造就一套手工系統。相反地,簡單地規範定義同樣的系統,是五到六週的工作;而如果這些規範都可以執行,我們就有效地把開發時間減少一個級數 (譯註:級數, order of magnitude ,簡單說,是二個指數乘冪數值的差距:例如, 1000 比 100 多一個級數,因為 1000 是 10 自乘三次,而 100 是 10 自乘二次。) 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